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蕴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其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B. 《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C. 《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D. 《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编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 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 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 “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
D. 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B.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 《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D. 《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惜扭曲史实。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