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秋,汉姜维复议出军,八月,维将数万人至罕,趋狄道。 征西将军陈泰州刺史王经进电道,须军到,东西合势乃进,军陈仓,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汉人战不利,经辄渡水, 泰以经...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秋,汉姜维复议出军,八月,维将数万人至罕,趋狄道。
征西将军陈泰州刺史王经进电道,须军到,东西合势乃进,军陈仓,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汉人战不利,经辄渡水, 泰以经不坚据秋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经已与维战于西,大败,以万余人还保道城,余皆,死者万计,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维大怒,遂进国道辛未,诏长水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拒维,造军西,诸将皆曰:“三经新败,贼众大盛,不如摆险自保,观待最,然后进,此计之得者也。”秦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便得计。经既破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标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东争关、院,传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乃以乘胜之兵,峻城之下,就气之年,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今维孤军远价,根谷不继是我速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自然之势也,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提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候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
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九月,甲辰,维走,城中将士乃得出。王叹曰:“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秦慰劳将士,前后道还,更差军中,并城,还电上邦。
(《资治通鉴七十六卷·魏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奉/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B.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C.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D.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剩史”,古代官名,本为地方监察官员,后用来称呼地方长官;史制度对维护皇权,加强地方监督有重要作用。
B. “诏”有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用以称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则特指帝王颁发的命令文告。
C. “逢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古人在边境建造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等,遇有敌情则燃火用以报警。
D. “甲辰”,文中指“甲辰年”,这是古人常见的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泰谋事深有远虑,面对姜维的进军,陈泰告诚王经一定要等自己到达,兵合一处,方能出击,但是王经并未听从其建议,以致遭受重挫。
B. 陈泰善于捕捉战机,兵至西,众将认为敌势正盛,不如据险自保,何机而动而泰却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正是出兵之良机。
C. 陈泰能够审时度势,他认为姜维率轻兵深入,是想一战而胜,王经迎战正中其下怀,同时他认为姜维因没有乘胜追击而导致攻守之势逆转。
D. 陈泰作战讲究策略,阵秦秘密出兵,占领道东南高山,燃烽火,鸣鼓角,大造声势,被困将士愤发跃,里应外合,姜维不得已率兵败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
(2)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