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生不可无书(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题目内容:
生不可无书(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禾,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一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啰嗦,但比较形象,我便常常以此为鉴。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之差异罢了。
⑤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的本义。然后就有了现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⑥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遒,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读文、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和老师以“文科不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上面这句诗,不仅应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应见下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应当把读书看作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爱好才对”。
B.第②段引用高尔基、吕蒙、黄庭坚等名人的话,指出读书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富有文采。
C.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读书“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D.在第④段,作者把读书和背书相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和背书虽各有其用,但更要注重广泛阅读。
2.下列材料不能证明“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
C.“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严密……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凡有读者,皆有乐趣。”——培根。
D.“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快乐生活。”——孙中山
3.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