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由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
1.下列关于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贺卡是表现礼节的一种传统形式,在个人重大事情前呈送贺卡,显得形式庄重,又能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方便。
B. 贺卡初期‘名帖”,后来有“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贺年帖”等名字,这些名字显示出贺卡名称和功能的进步。
C. 唐宋以后,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作者认为,进入商业社会,贺卡上表现出的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让人唏嘘叹惋。
D. 贺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时尚的电子贺卡是倡导低碳环保的产物,它因不浪费木材而受到青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由中国传统文化“礼”引出“贺卡”,阐述了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的原因。
B. 文章以贺卡为对象,分别介绍了在时代变化中,贺卡的名称、功能、呈送方式、形态的变化,以及贺语的特点。
C. 为了说明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从宋代开始,作者引用了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句子,它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 文章语言准确严密,且条理清楚,结构分明,使读者对贺卡尤其是传统贺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因为能提早通报对方,双方都觉方便,所以汉朝以来,贺卡一直延续保留。
B. 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人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C. 明清时期,因为有了拜匣,所以按呈送贺卡名帖等的礼仪,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
D. 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受到电子贺卡的一定冲击。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