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处理, 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隐、 喻、 融。
隐可以是顺其自然, 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 加强林木绿化, 形成植被群落, 繁荣林中生物, 进而形成“自然而然” 的平衡的生态圈; 水亦要因势而导, 保持和发扬其原有之魅力。如以武汉为例, 因各湖区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 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 如东湖的秀、 梁子湖的帅、 南湖的雅、 月湖的韵等, 在景观建设中稍加修饰即可。 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
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二者相得益彰, 互相映衬。 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 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文人墨客的游览、 题咏而千古传颂, 魅力独具。 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巍峨气势。 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 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可增以强市民的归属感, 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 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
融即融合, 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的建设, 则是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 环境设计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尽可能地弱化二者之间的陌生感,加强 环境于人的可参与性。如在城市的广场修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 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
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
(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是个新的概念,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B. 武汉因景而造,形成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等不同的个性风貌,隐人工显自然。
C.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增加了人文气息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山水得以传颂。
D. 利用一条河将巴黎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和谐而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中应遵循“隐、喻、融”的原则.
B.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山水城市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闸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D. 文章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
B. 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可见城市建设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C. 城市广场种上草,人们难以漫步其中,降低了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性,导致人为环境所累。
D. 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