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乎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自桫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B. 文学与网络先是互相排斥,然后又互相吸引,其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C. 网络文学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学,使之更为读者所喜爱。
D.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上,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B. 文章在论述文学与网络的结合时,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C. 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指明了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D. 文章先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得列更好的发展。
B. 由于网络的力量大于文学,所以网络文学的本质是“网络性”而非“文学性”。
C. 一部网络作品,如果具备了高度的“网络性”,就基本可以认定它是一部好作品。
D. 目前,网络文学的各个环节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