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
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
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
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
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
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
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
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
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
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
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
B. 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
C. 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
D. 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2.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
3.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