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前段时间,一些微信朋友圈以及微群中开始传播市园林办通知:本月15号至25号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烧烤等露天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前段时间,一些微信朋友圈以及微群中开始传播市园林办通知:本月15号至25号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烧烤等露天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园林部门要用飞机撒药治白蛾、白蚁……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
真相:全国多地网警对这则谣言进行辟谣,该谣言并非首次大范围流传。早在2016年,该消息就曾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事实上,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园林办”这一部门。
中国自从发明了朋友圈,各种谣言层出不穷。什么星巴克咖啡致癌警告,欧洲‘毒鸡蛋’流入中国,边充电边玩手机人体也带电,艾滋疫苗研制成功……。
大家对谣言兴趣盎然,当辟谣时多数又鸦雀无声了!对三人成虎、道听途说如视家常便饭,而对解疑释惑却漠不关心。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无脑跟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当代国人传谣是什么心态呢?
据我分析可能是:1、争取在微信圈做善人。不管真相如何,我在好心提醒圈友,宁可信其有。2、随手一转,证明自己是国人,打发时间。比如“是中国人就转”。3、对某国的某种服务或产品或做派不满,借此类消息发泄一番。等等,殊不知这恰巧反映出自身头脑简单,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一个人会不会思考往往决定了他愚不愚蠢,很多人的蠢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不高,而是他拒绝主动思考,在愚蠢和理性之中选择愚蠢,选择了盲从,成为了别人的跟屁虫。
很多愚昧的事都始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后半信半疑,再然后盲从,从而趋之若鹜。当然,也不能全赖在中国人身上,这是人类的共性: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通常愿意抛弃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换一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财富,一个是健康(身体和心灵),一个是独立思考的大脑。如果这两样东西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那么生活就不会差到哪儿;反之,则需要警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陷入羊群效应被牵着走,却浑然不知,然后迷失自己,到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实在是悲哀!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请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谈谈本文的行文思路。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选项哪项符合原文内容( )
A.文章开篇引用“园林办通知广泛传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大家都想做个“善人”。
B.很多人选择盲从,成了别人的跟屁虫,是因为他愚蠢、智商不高导致的。
C.“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后半信半疑,再然后盲从,从而趋之若鹜,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特征。
D.“毛毛虫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顺从别人的意愿,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