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
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
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 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 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 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 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 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 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 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 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 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 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 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
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 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
C. 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D. 只要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就能拥有稳固的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并列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
B. 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 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
D. 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 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 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 的宁静心态。
D.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 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