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子夜话 ①父亲从窑场回来,已经掌灯了。微弱的灯火一闪一闪的,照着儿子满是忧愁的脸。 ②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虽说今天是星期天,但学校离家很远,十五里路。儿子住校,每星...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父子夜话
①父亲从窑场回来,已经掌灯了。微弱的灯火一闪一闪的,照着儿子满是忧愁的脸。
②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虽说今天是星期天,但学校离家很远,十五里路。儿子住校,每星期回来一次。往常,儿子下午就走了,不耽误上晚自习,况且第二天还有正课呢。
③父亲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窑场干活;搞得他每天都灰头土脸的。父亲边拍边问:“怎么没去学校?”
④儿子看了一眼疲惫的父亲回答:“放假。”
⑤儿子年纪还小,说谎说得不地道,父亲从儿子躲闪的目光中一眼就看穿了。
⑥母亲从院子里进来,肩上扣着一袋子晒干的小麦。母亲的脸色不好看,母亲说:“孩子不想上了。”看来,儿子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
⑦父亲的脸一沉,如外面已经沉下来的黑暗。但父亲没有发作,只催母亲快点做饭。要是在窑场,父亲早就暴跳如雷了。父亲性子孬,村里村外出了名的。
⑧饭后,父亲准备了一盏马灯,加足油,不容商量地说:“回吧,我送。”
⑨父亲在前,儿子在后。父亲手里的马灯,一晃一晃的。周遭是一片片茂密的庄稼地,庄稼地里传来高一阵低一阵的虫鸣。这些音乐家,正在演奏一场大合唱呢。
⑩父子俩没有说话。两个大的心里,都闷着一尚未舒畅的气儿。露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下了,打湿了他们的布鞋和裤脚。灯光暗了下来,油烟已把灯罩熏得越来越黑。
⑪父亲的脚步慢了下来,沉重的砖块已经压了他整整一天儿子的呼吸声渐渐粗重,一方面由于害怕,另一方面由于父亲摇晃的身体。
⑫“歇歇吧。”沉默的父亲终于开口了。
⑬父子俩在一处空地上坐了下来。土地湿湿的,凉凉的,很解乏。父亲突然问:“你知道吴多三吗?”
⑭儿子点点头。吴多三是父亲的小学同学,现在北京搞农业科学研究,是全乡乃至全县人的骄傲。在家乡一带,一提到“吴多三”这个名字,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⑮父亲接着说他和吴多三上小学的事。这些事,儿子听过,都是夸吴多三有志气的。儿子低下头,静静地听。在空旷的田野上,父亲俨然是一名传教士,把吴多三这个凡人神化了。
⑯父亲站起身,伸一伸懒腰说:“走吧,还有七八里地呢。”父亲边走,边接过刚才的活茬儿说:“吴多三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出息才怪呢。”
⑰儿子知道父亲的用意。父亲的这道题出得并不难,甚至有漏洞。父亲一说起吴多三,儿子就知道父亲的答案了。父亲把“出息”两字咬得很重。
⑱灯光彻底暗了下来,连脚下的野草都看不清了。一点光明,在黑暗的挤对下,苟延残喘。只有“吴多三”这个名字,才能在黑暗中游走。仿佛吴多三就是光明,就是黑暗挤对不了的光明。
⑲沉默了一阵的父亲突然长叹一声:“吴多三是前年春节回来的。三年没见了。”父亲是说给自己听的,但儿子也听得真真切切。
⑳学校出现在眼前。父亲说:“去吧。”然后消失在回家的路上。儿子知道,父亲必须回去,天明必须赶到窑场去。那儿还有一大堆的活儿,父亲必须亲自安排好。父亲是村里在窑场干活的一帮穷人的头儿。
㉑父亲回去的第二天断了腿。一担沉重的砖头,把疲惫不堪的他撂倒了。父亲从此落下个“瘸子”的外号,再平整的路,也被他走得坎坎坷坷。
㉒后来,儿子成了新吴多三。儿子考上大学,去了北京,从医。
㉓尽管儿子想尽千方百计,最终也没能治好父亲的腿。
㉔这件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因为我就是那个曾经准备退学的孩子。
1.第②段中“父亲一愣,按说儿子应该回学校了”一句中的“一愣”能不能换成其它词语?为什么?
2.第⑭段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文中的父亲性子不好,脾气暴躁,针对儿子他为什么选择了文中的处理方式?谈一谈你的看法。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