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古诗文阅读。 [甲]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五。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乙] 元...
题目内容:
古诗文阅读。
[甲]
竹①
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五。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逆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丙]
已卯上元②,予在儋州③。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④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②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③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④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他在《赠侯喜》一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枷(浅水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③有老书生数人来过____
④已再鼾矣____
2.对上述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乙][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的繁华景象,淳朴民风。
B.[甲]诗中“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两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竹枝摇曳,飒飒声响如乐音飞扬:枝叶紛乱披洒,如兵刃碰击的情境,充满神韵。
C.[乙]文中“闲人”既有作者对自己闲情雅致的行为的自豪,也有对自己是被贬“闲人”的自嘲自慰。
D.[丙]文中“笑韩退之”表面是嘲笑韩愈“钓鱼不得”,还要勉强求得;实际是嘲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做到随遇而安。
E.[甲][乙][丙]三文都写了作者被贬官,但思想不同。[甲]文借竹子“可折不可辱”表达自己绝不妥协的精神,[乙]文借“竹柏”表达遭贬谪后悠闲自得的心情,而[丙]文作者思想已发生转变,他认为既然仕途如此不顺,那就安于命运,随波逐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竹》一诗中后四句写“菊”,似与诗题不符,你是如何理解的?
(2)《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两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选文[乙][丙]作简要分析。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