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②版:筑墙用的夹板,此处指城墙。③媒蘖:亦作“媒孽”。本指酒母,后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B.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灯节。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日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以示庆贺。文中即此意。
B.市:买卖之所也。(《说文解字》)也就是市场。后引申为“交易、购买”,例如,《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市”即为购买。
C.坐:本义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后也指“因……犯罪”,文中即为此意。
D.上表:与前文“轼疏言”中的“疏”、“轼上书论其不便”中的“上书”都是指臣子向君王上奏章。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在元宵节举办灯会,因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故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徐州发生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指挥士卒修堤守城,最终保全了徐州。
D.苏轼反映民生的诗被奸臣歪曲,说他毁谤朝廷,苏轼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