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现代文阅读 贵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物我同化”境界,也表现在禅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居住上禅僧们都喜欢生活在“幽涧泉清,高峰月白”的山林中。禅宗四祖道信,于唐初在今湖北黄梅县的西山,建立了道场(现称四...
题目内容:
现代文阅读
贵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物我同化”境界,也表现在禅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居住上禅僧们都喜欢生活在“幽涧泉清,高峰月白”的山林中。禅宗四祖道信,于唐初在今湖北黄梅县的西山,建立了道场(现称四祖寺)。这里瀑布飞溅,群山环绕,清寂幽邃。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县的冯茂,创建了东山寺(现称五祖寺)。该寺依山而建。山上有白莲峰,峰顶有白莲池。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庾岭分脉上建宝林寺。该寺也是依山而建,面临北江支流曹溪,也是个山清水秀的风景胜地。
禅僧们依山傍水建寺居住,主要出于信仰和追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可以陶冶情操,修心养性,体悟禅门“物我合一”的境界。从禅僧的诗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这一追求。禅门诗人寒山有诗曰:“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ài dài 云雾飘浮缭绕的样子) 。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若冲禅师有诗云:“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禅僧对山林生活的陶醉,由此可见一斑。在叠叠云山、幽幽深谷、碧涧清流、鸟语花香环境中生活,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尽管禅僧在山林过着“山田脱粟饭,野菜淡黄韭”的淡泊生活,但因能从大自然的山情野趣中获得精神的超脱和自由,特别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大自然观察中,可以体悟禅理、禅义,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
禅宗归于自然山林的思想及实践,对唐代建筑不无影响。在佛寺的建造上,促使了建寺的山林化。唐代在山林中建造佛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寺院坐落在远离人烟的山林闲寂之地,为僧侣禅们感悟“我心即山林大地”“万物与我为一”的禅宗境界,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审美的角度看,佛寺山林化,为我国建筑艺术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力。建筑物的美,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形体构造上,还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高山云海、奇峰怪石、悬瀑飞泉、古松老树,已经成为建筑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西方建筑家认为,环境是构成建筑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因素。建筑活动是环境再创造活动。建筑物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建筑物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唤起联想,触发情感。西方当代建筑家总结的这一建筑原则,早在我国唐代就被认识并完美地体现在了佛寺建筑上。唐代佛寺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骄傲,也为人类建筑艺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和宝贵的经验。
禅宗审美思想推动了我国佛寺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另一枝奇葩——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又称山水园林,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独树一帜的的造园理论和技法,至今受到国内外建筑家、园艺家和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高度赞赏。
(选自张育英《禅的美学思想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僧侣们喜欢生活在山林中,主要是出于信仰和追求的需要。他们依山傍水而居,禅宗四祖、五祖、六祖概莫能外。
B.对于僧侣来说,美好的大自然可以陶冶性情,修心养性,有助于他们体悟禅理、禅义,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
C.山林生活固然淡泊清苦,但以寒山、若冲为代表的僧侣却能以苦为乐,把苦修作为参禅悟道的重要方式。
D.文中所引禅门诗人寒山的诗,是寒山体悟到“物我合一”境界的生动写照,他陶醉于山林生活,精神自由、超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在山林中建造佛寺,数量多,规模大,前所未有,这受到了禅宗归于山林思想的影响,是唐代建筑山林化的生动写照。
B.寺院坐落在远离人烟的山林闲寂之地,有利于僧侣禅感悟“我心即山林大地”“万物与我为一”的禅宗境界。
C.建筑物的美,在唐代因为佛寺的山林化而增添了新的内涵,一些原本属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因素被纳入建筑美的范畴。
D.禅宗审美思想即推动了我国佛寺建筑的发展,又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这两类建筑都对全世界的人类建筑艺术有贡献。
3.下列推断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当代建筑家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的认知,或许是受到我国唐代佛寺建筑实践、经验的启发和影响。
B.“物我同化”“物我合一”“我心即山林大地”“万物与我为一”措辞不同,内涵相近,均是禅宗关于人与自然的高深境界的精炼表达。
C.四祖寺、东山寺、宝林寺和寒山寺均是唐代建寺山林化的真实案例,它们的形体构造体现了建筑物的美,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骄傲。
D.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理论和技法和我国唐代佛寺建筑山林化的认识、实践应该有相似之处。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