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3分) 蓝天保卫战:雾霾多发启动PM2.5监测之旅 ①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PM2.5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3分)
蓝天保卫战:雾霾多发启动PM2.5监测之旅
①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PM2.5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国便提出了PM2.5的标准。到2010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
②PM2.5究竟为何物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那PM2.5又是从何而来? PM2.5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工厂、燃煤到汽车尾气的工业燃烧,从树叶、藤蔓到秸秆的作物燃烧,从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的燃烧活动,都会产生PM2.5。
③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据气象部门统计,入秋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确实偏多,先后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并具有雾霾日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
④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PM2.5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⑤PM2.5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员王亚强认为,“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比如在污染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太阳辐射,不利农作物吸收太阳光等等。”
⑥据了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的监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
⑦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已经展开对PM2.5的监测工作。早在2000年,上海便开始了PM2.5研究和监测试点,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工作。广州市共设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10个,各区、县级市自动监测站点28个。此外,青岛市从2012年开始在七区五市范围内启动雾霾PM2.5监测点的逐步布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⑧我国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种污染交织。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⑨从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2005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其用意是说明___ ___
表达作者___ ___(3分)
2.第③段画线句“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
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表达作用是 (3分)
3.本文条理清晰,请分别概括第②段至第⑦段的内容。(9分)
(1)何谓PM2.5及其产生的原因。
(2) _________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_______
4.根据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可入肺颗粒物。
B.PM2.5对于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对农作物也有直接影响。
C.上海在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PM2.5的研究和监测布控点。
D.消除环境污染任重而道远,关键是先要调整各种能源结构。
5.第⑧段写到:“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
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你还能想到上海这座城市哪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以及针对这些现实的改变措施。(5分)
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 | 针对这些现实的改变措施 |
(1)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 | (2)以污染较少的绿色能源为主导 |
(3)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 | (4) |
(5) | (6) |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