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A】漫画《滞后》 【B】公益广告《致匠心》解说词(有删改)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我20出头入行,30年写了不到300首歌,算是量少的。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A】漫画《滞后》
【B】公益广告《致匠心》解说词(有删改)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我20出头入行,30年写了不到300首歌,算是量少的。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别人你心里的想法,你眼中看世界的样子,你所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对于作品,最珍贵的、不能替代的只有一个“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就要在各种可能和变数之中,尽力做到最好。
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都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这个过程往往是固执、缓慢、少量的,但它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我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我要保留自己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
一辈子,总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这样才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著名音乐人、制琴师李宗盛
【C】像打磨自己的灵魂一样工作
①“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决策层将其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②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工匠精神?
③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五分之一。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却只有21个。因此,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必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堪忧现状。让中国制造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元消费需求。
④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把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作为探讨的对象。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匠人》一书中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桑内特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匠人精神这个词不是一种渐行渐远的语境,而是一种品德修行,代表着一个时代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
⑤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制造出西门子、徕卡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瑞士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的凝神专一,使得瑞士表得以誉满天下,成为经典。而中国的“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毒胶囊”等恶性事件一次次考验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中国制造逐渐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出口过程中遇到欧美国家各种各样的阻挠,真是自掘坟墓!
⑥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做任何事只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工匠在劳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像打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一样工作,进入到一种无我的教徒般的寂静世界。这是一种最质朴纯真的人性冲动。
⑦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必将是助推当代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精神没落、资源日渐匮乏的后发展时代,重塑工匠精神,是产业工人灵魂的自我救赎之道,也是生产制造大国生存和发展的必由路径。
(选自《中国周刊》2016年4期,有删改)
1.材料【A】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材料【B】解说词中李宗盛认为怎样才是有匠心的人?
3.材料【C】中第⑤段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4.材料【C】中说“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必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