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 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 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 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