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近代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 “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 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2.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 “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 “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 “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 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 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 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