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刘绪斌的《成大事当养静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
题目内容:
阅读刘绪斌的《成大事当养静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④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⑤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04 版)
1.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说说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基因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桑格从1940年开始读博士到1983年退休, 一直安静地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连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选为名誉研究员,也没能让他离开,“因为他几乎从不去那儿”。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被称为“改变了世界”的人。
【材料二】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觉得上面的材料一、二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吗?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