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
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 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 由:照着去做
B.皆务为相攻之说 务:致力。
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 微:轻微。
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 是:认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C.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
B.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4分)
(2)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3分)
(3)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3分)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