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他在乡里就有少而敏达的名声,18岁中秀才,后来却屡试不第,22岁后离家到上海求出路。他先在时务报馆做书记员,后转入讲授新学的东文学社半工半读,学...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人。他在乡里就有少而敏达的名声,18岁中秀才,后来却屡试不第,22岁后离家到上海求出路。他先在时务报馆做书记员,后转入讲授新学的东文学社半工半读,学习日文和英文,开始接触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康德和叔本华学说,1913年,王国维29岁东渡日本,在东京苦读日文、英文,学习数学、物理和西方哲学,奠定了融通中外思想的基础。从31岁到36岁,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出发来做中国文学批评,研调诗词戏曲,他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等传阅极广的著述陆续在这一期间出版。在为《国学丛刊》起草的出版宣言中,王国维提出了于中国近代学术之形成有启发的思想,“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
36岁后的他进入了中西文化会通时期,专治经史,做大量甲骨文拓片的调查和考释,将经史与实物新史料合而为一,相互证明。这是他以古史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声誉之始。在学界中人看来,他最伟大的成绩要算《殷周制度论》,这是他研究甲骨文的大发明,梁启超赞为“绝学”——“以后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矫正他的绝少。”
1925年春,王国维进入清华园,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被看待为中国20世纪学术史的一件大事。王国维生活很有规律,如果没有预先的约会,每天上午一定步行到办公室办公,下午在家中书房研读或撰稿。 语言学家姜亮夫曾撰文回忆当年听王国维先生讲课的情形:先生“上课不大抬头看学生”,但讲课“非常细腻、细致”,讲的是《说文》,用的材料许多是甲骨金文,再用三体石经和隶书做比较,“这样一来对汉字的研究方法细密了,而且还知道许多相关书籍”。
他也并不总是极乏趣味。清华每周六晚还有一个学术演讲会,王国维曾给学生讲“新莽量衡”,不仅详细考证出王莽篡位后改革的度量衡制度,而且带来了他根据考证复制的量衡模具,当时是大学部学生的徐铸成觉得,“我这样历史知识贫乏的青年,听了也觉津津有味,久久不忘”。王国维很少训斥学生,但也不虚言。他和学生在一起,很少表态。他有两句口头禅:学生讲得对,他就说一句“那倒很有意思”,如果不对,他就摇头,或者加上一句“怕不可靠”。校园里每周六有师生同乐会,王国维虽然像平时一样寡言笑,但偶尔也会即兴表演节目,比如梁启超背诵《桃花扇》的时候,他就背一篇《两京赋》。两人记忆力都很惊人。
外形如遗老的王国维,思想学问上实是旧学的破坏者。学者蒋复璁认为:“要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传统就不能不想到静安先生的道德与学问,在‘五四’后讲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这条路子是他开创而有光辉的成绩。”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是在王国维身后,陈寅恪对他学术方法的概括。
王国维生于1877年,小梁启超4岁,在他蹈湖3个多月后,梁启超在他墓前对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做长篇悼词,评其学问道德:“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此外的著作,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而得好结果。其辩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
从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到鲁迅、郭沫若,民国学界对王国维学问道德的赞佩,一如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所写:“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为《清华学派和“四大导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6号是父亲的书房,为研究写作的地方。书室为三间正房的西间,三面靠壁全是书架,书籍堆放到接近屋顶,内间小室亦放满了书。
(王东明《我的父亲王国维——清华琐忆》)
②王国维《蒙古考》广泛搜集汉、蒙文和域外史料,对唐代至成吉思汗建国前蒙古部落晦暗不明的历史活动作了考述,《鞑靼考》依据对宋辽金和蒙古史籍记载的对比分析与地理考证,精辟地论证了辽金史所载之“阻卜”即是鞑靼。
(《中国通史》第八卷)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自幼聪明通达,被人们视为神童,并早早就中了秀才,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B. 王国维虽外形如遗老,但并不缺乏趣味,他的史学讲座连外行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C. 作为老师,王国维授课不但细致,而且善用拓展材料,传授学生治学的有效方法。
D. 王国维为人谦和,虽然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出言却很谨慎,也很少训斥学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在时务报馆做书记员期间,王国维开始学习日文和英文,并接触到了影响其一生康德和叔本华的学说。
B. 王国维通过“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的观点表达了学术具有跨时代、超民族和非功利性的特点。
C. 《殷周制度论》是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的大发明,被学界看作他最伟大的成就。梁启超称赞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为“绝学”。
D. 王国维开创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传统让王国维进入清华园成为了中国20世纪学术史的一件大事。
E. 从梁启超、胡适、顾颉刚,到鲁迅、郭沫若,民国学界对王国维学问和道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陈寅恪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上述概括的理解。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