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葬的“难度”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葬的“难度”
“如果有来世,我选择做棵树,继续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近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发表网文《执意树葬的母亲》,引起人们对生态葬的关注。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文件:《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政部称,《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截至2015年,由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安葬率达65.8%,“国家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呼吁生态葬也显得迫在眉睫。但民政部坦言:“节地生态安葬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如何安葬亲人,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2015年10月29日,陈敏取出姐姐的骨灰,骨灰从她指缝间缓缓滑落,流入专门用来树葬的环保骨灰盒。姐姐陈泳2014年1月11日因病不治身亡,三个月后,母亲得知噩耗哭晕了几次,她要求让女儿“回家入土为安”。
可是,想要“入土为安”谈何容易。“姐姐没有东莞户口,我们没有资格买墓地,就算有也买不起。”2014年6月,陈敏给姐姐报名。“但我们不敢告诉母亲是树葬,只是说已经‘入土’了。”
“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东莞自2008年举办海葬,2012年举办树葬以来,每年组织免费集体海葬树葬活动2次。但近两年,报名遭遇“冷空气”。由于参与人数太少,活动被减半。直到2015年10月29日,也就是报名树葬15个月后,陈泳才得以树葬。
骨灰还林是一种不留标志,将骨灰深埋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葬法。泥土填埋后铺上草皮,陈敏他们被要求不做任何记号,“没有墓碑,以后就找不到了。”
不保存骨灰,不设墓碑的生态葬法除了海葬、树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
位于广州市萝岗区新塘公墓的中华墓园于2010年开展花坛葬业务。6年来安葬逝者的骨灰不到300位,仅占园区业务量0.4%。该负责人说:“市场反应不热烈,需要慢慢引导,不可能一下子要求大众接受,毕竟(骨灰盒)降解了,(骨灰)就没了。”从数据上看,群众对“不留骨灰”的生态葬接受度不高。
“奖励提高十倍才能起到杠杆作用”
其实,广州在推行树葬之初的设计,是一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
“1989年3月26日,广州在白云山脚下划地150亩,取名‘思园’,在全国首创树葬,报名踊跃。”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棵树下安葬一具骨灰,不到十年场地就饱和了,随后在两棵树间埋,2000年又满了,最后只好密集安葬。”
2012年,“思园”已满,广州暂停树葬。
据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说,推行生态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财政加大投入解决,除了场地、配套措施等,还有补贴。从2013年开始,广州对骨灰撒海发放每位1000元补贴。在王宏阶看来“太低了,将补贴提高十倍都不为过。补贴不只是起到鼓励作用,更应该起到经济杠杆作用”。
一场思想革命正在进行
移风易俗的殡葬改革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思想革命。而殡葬改革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已推进了整整60年。
民政部对殡葬改革的表态,有种“持久战”的味道:殡葬改革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要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生态葬这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民众普遍接受度不高,其中思想观念落后是最主要原因。
B.国家推行生态葬是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基于国家渐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形势而做出的决定。
C.如果补贴提高到原来的十倍甚至以上,肯定会有很多群众考虑生态葬这种安葬方式。
D.在新形势下,政府加大对生态葬的投入力度,保证生态葬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大力宣传是推进生态葬的当务之急。
E.这篇报道以广州生态葬的历史进程、实施情况为主要内容,在坦言目前困境的同时,透露出对生态葬前景的担忧。
2.做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安葬方式,生态葬推行不顺利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原文概括回答。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