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题目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足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内容充实,词句做到“无可削,不得减”,这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
B.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那写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简适当。
C. 对生活的提炼不够,以及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是文章有“水分”的原因。
D. 虽然文章是辩证地看待写文章的繁与简的问题,但选段主要是提倡简练为文。
2.下列选项中的比喻,解说不正确的· 项是
A.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比喻文章的繁简要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而定。
B. “水分”比喻“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长。
C. “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使人吃力头疼。
D. “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们的名著让人轻松畅快,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3.画线句中的“提炼”包含哪几层意思?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