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孔子复周礼的进程并不顺利,其中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周礼当时已经散落在民间,而在于人们知道礼却不依礼而行.周礼失散并不要紧,只要注意收集,加强学习,总是可以了解和掌握的.但是人们明明知道礼的要求却不依礼而行这个问题就大了.孔子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终于明白行礼还需要有内在基础,有了内在基础人们才会自觉地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这个内在基础就是仁.所以孔子的仁与礼是分不开的.
而墨子的仁是与利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利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利天下的大利.墨子主张的“十事”包括尚贤、尚同、节用、非乐都与利分不开,兼爱也不例外.墨子的兼爱是针对儒家的别爱来的,有差等的爱就会造成人人相争家家相夺国国相伐,如果爱天下人就像爱亲人爱自己,那么就不会有这些争斗,就能“兴天下之利”,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墨子认为,仁是交利的思想基础,交利是仁的必然结果.并且要注意的是,孔子的仁是别爱,墨子的仁是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但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
后期墨家和后期儒家的区别:
如下图:
功(外)--志(内)
爱 -- 仁
利 -- 义
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后期墨家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义”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涉及到“志”与“功”的问题.墨家不赞成儒学“仁”为内,“义”为外的看法,认为“仁义”都属于“志”.其实“仁”为“爱”,“义”为“利”,“爱”和“利”都属是价值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即为“功”.所以墨家主张在外功的基础上实行“志”与“功”的统一.(见于《经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