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同读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
题目内容:
同读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纵港横塘上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期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
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看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