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国家认同的变迁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从秦到清,古代中国的国家认同的变迁没有根本的变化……19世纪中期,近代中国的国...
题目内容:
国家认同的变迁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从秦到清,古代中国的国家认同的变迁没有根本的变化……19世纪中期,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发生了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很特别,“自古一统,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而且周围没有很大的挑战者,所以从东周起,很快就过渡到普世世界,这一普世规则,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它没有有形的教堂,所以就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秦到清,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对于皇帝个人和本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
——许倬云《风雨江山》
材料二:20世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变化中的国家认同。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