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
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