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
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
——摘编自魏晓巍、钟丑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
——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