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同时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
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同时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对外开放以来,特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试举一例在建国后党的历史上最能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文革”结束初期是如何“打破思想僵化”的?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党和政府在农村是如何“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随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又做出了什么调整?
(3)根据材料三,归纳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五个经济特区中,哪一个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代表?
(4)你能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得出哪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