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上层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子产决心打破这种蒙昧,他主持制定了一套刑书并...
题目内容: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上层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子产决心打破这种蒙昧,他主持制定了一套刑书并于公元前536年下令把刑书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看到。子产此举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的叔向致书子产表示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镇民之有争心(争斗、投机、钻营)也……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上……‘国将亡,必多制……”“子产顶着来自晋国的压力坚定不移公布法律并依法行事,受到民众欢迎,郑国的犯罪案件减少了,农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也把范宣子制作的成文法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被称为“铸刑鼎”。鲁国的孔丘认为晋国“铸刑鼎”是亡国之举:“夫普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中之,民是以能尊其责,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ǎn,违背),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践无序,何以为国”我国过现代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高度肯定“铸刑鼎”之举。他说、“反对自反对,批评自批评,而时代的迫切需要,终于把礼治演变而为法治。”
——据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的》、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及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郑晋“铸刑鼎”的共同背景。
(2)材料中围绕“铸刑鼎”有人坚决实施有人出面反对,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说明郑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本题链接: